2023房地產心得筆記

2023房地產心得筆記


用收入,買資產,付支出,抵開銷

不要用收入買負債(沒有利差/沒有價差)
不要用負債買負債(車貸/車價貶值)
不要用負債抵開銷(卡債/借支過日)

買房,是投資,也是消費

買房,用收入,買通膨,買升值,買炒作

房貸本金做押金抵負債,房貸利息做支出省房租
省下利息與房租的價差,多上稅費與折舊的支出
還有很多你為了愛家持家護家所付出的一切代價

200萬本金的6%機會成本是每月10000
800萬30年2%利率,本息均攤是29570
利息=房租是13333,本金=押金是16236

若1000萬每年上漲2%單利20萬
10年200萬-30萬房地合一稅-10萬稅費
2成頭期款5倍槓桿後淨報酬是160萬

相當於押金16236定期定額十年年化報酬12%
若資產配置是年化報酬6%代表必須做2倍槓桿
資產再槓桿的成本股票更高,但房貸條件也高

房地是不是資產,要看未來,要有息差與價差

200萬頭期款+800萬30年2%貸款
=頭期投資機會成本6%每月1萬+房貸利息每月1萬3+每月本金1萬6

沒有租不如買這件事;買房還得付押金數年
如果每個月拿2萬3去租房子,1萬來自200萬頭期款投資,1萬3來自收入支出
這跟200萬頭期款+800萬30年2%貸款利息,差不多一模一樣
而且還得為每月償還本金做為押金;當然也因此鎖住房租向上
(本息均攤,利息漸減,本金漸增;但每月支出一樣,少還息後多還本)

因為房地槓桿5倍,所以不買房也必須2倍槓桿
如果投資股債全球配置的年化報酬是6%,那只能追上1%單利成長的房價
如果房價單利成長來到2%,那每個月省下的貸款本金就得2倍槓桿才能追上
過去全台平均房價年化成長2%以上,所以不買房的代價很高
(薪資與投資追不上槓桿資產增長;當然這代價前提是未來你會想要買下一間自住房)

如果有居住需求;但存款不足,現金流不夠
那租房是不得不然,也沒有不划算到哪
不是付給銀行,就是付給房東

如果有居住需求;存款充足,現金流也夠
那買房是不得不然,因為薪資投資難追房地槓桿
除非你覺得房價連1年1%/10年10%的單利都到不了

如果有投資需求;居住無虞,想要當房東
那買房的代價很高,因為你得確保至少3%報酬
每月機會成本1萬,房貸利息1萬3,管理稅費2千
出租2萬5只是確保投資在成本之上
追上股債投資與買房出租的機會成本
反過來自住也是鎖定在2萬5的居住成本

每月2萬5的房租
等於月投1萬6的事業,月入1萬現金流
租賃事業下,房客如員工,讓員工替你還利息賺金流
如果租金低於2萬5,等於冒比投資股債更多風險更少報酬

每月高於2萬5的房租ex 2萬7
等於用收入扛負債買資產下賺「息差」
向銀行借錢,然後賺比股債6%年化還要高的利差2K
股債配置通常配息少,金流差,配息更低,全靠未來價差

每年2%,10年後高於千萬房價2成
等於用收入扛負債買資產下賺「價差」
向銀行借錢,然後賺比股債6%還得槓槓2倍的價差160萬
股債配置通常價差高,但高息低波的房地槓桿後的價差通常更高

房地產是錦上添花/雪上加霜

如果現金流充足貸款條件佳,數年後淨值增值再增貸投資一本萬利
但若資金斷鏈遇上意外又失業,不止是淨值難借,貸款還得繼續繳

如果本業槓桿有限;請在股債房上加大槓桿
如果房地負債要成為資產;至少要有息差與價差
增值是去槓桿,增貸可再平衡;貶值是加槓桿,不好住不好租不好借也會很難賣

要追上房價;要追上身價

要不頭期+每月本金要2倍槓桿
要不乾脆直接買房5倍槓桿鎖住房價
財富相對,一但落後就是變窮選擇變少

買房是買下通膨、增值與炒作

房價不漲反轉向下的過程會遠比想像更久
在此之前會持續向上到自己無法負擔的地步

捏著追上是選擇
延後看中也是選擇
放棄買下也是個選擇
現在買的代價確實很大
不買或以後買的代價會更大

最小居住成本是一致的方向

最佳財務能力與最大財務槓桿也不能放
除了工作之外,先是股債配,接著是房地產

歡迎不同討論與錯誤指正

張貼留言

© TT FIRE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emium By NiaDzgn